1. 英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英國。
英國紅茶及其茶文化在世界上是很受推崇的。茶是英國傳統(tǒng)的大眾化飲料,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飲茶。據(jù)信,英國人每天要喝1.65億杯茶,每年全國消耗掉近20萬噸的茶葉,占世界茶葉貿易總量的20%,為西方各國之冠,堪稱“飲茶王國”
2. 英國飲茶歷史
中國人泡茶時,將茶整片放在開水中,在氤氳的熱氣中欣賞茶葉的舒展。
英國用袋裝的茶葉末替代了茶葉,無一類外的使用袋泡茶,稱為速溶茶。茶葉較碎,需過濾裝置。
英式茶必須有牛奶
在你所拜訪的主人問過你是否想喝杯茶后,下一個問題他們可能會問你是否要在你的茶里加糖。
飲茶器具
中國飲茶器具眾多,最具代表性的如陶瓷茶具、紫砂壺等。
英國飲茶器具,以骨瓷、銀錫制品為主。
飲茶禮儀
中國人接待客人時,常常會泡上一壺熱茶。在飲茶時,國人有“屈指代跪”的風俗,主人敬茶時,客人會將食指中指點碰桌面兩三下,以示感謝。
在英國,傳統(tǒng)英式下午茶是僅次于晚宴的社交活動,一般正裝,通常由女主人親自為客人服務,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3. 英國飲茶文化的發(fā)展
茶是世界三大無酒精的文明飲料之一,它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喜愛,飲茶風尚遍及全球。迄今為止,全世界種茶國家高達六十多個,但探本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接觸的茶名、飲用的茶葉、飲茶方法、引種的茶苗、種植技術、制作工藝以及茶具茶藝等皆源自中國,其途徑或直接或間接。英國能成為馳名世界的愛好飲茶之國,正是在中國的影響下。作為一種神奇的飲料,茶在18世紀成為英中貿易的核心商品,長期處于貿易中的支配地位,為貿易商賺來了高額利潤。紅茶在18世紀得到了大發(fā)展,英國人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以紅茶為主,下午茶為特色的飲茶習慣。直至今日,紅茶己然成為“國飲”,而這一切主要通過英國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積極發(fā)展紅茶貿易來實現(xiàn)。
中國不但是茶文化的發(fā)樣地,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與利用茶葉的國家。通過考古遺跡和史書記載可以證明,早在上古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里,我國就發(fā)現(xiàn)和食用茶葉。同時,中國還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茶的國家,并將其撰寫成書流傳千古。約公元前2世紀的辭書之祖《爾雅》,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匯,其中就有茶名的“茶”字,這是可以考證的世界上最早關于茶的記錄。唐代陸羽(733年一804年)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葉的專著《茶經(jīng)》,對中國和世界的茶學發(fā)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盡管中國茶葉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歐洲國家卻直到16世紀中葉才知道中國茶葉,而茶葉為其認識與享用始于訪華的歐洲傳教士。在中國茶葉還沒有進入英國本土的時候,己有少數(shù)訪華的英國傳教士認識中國茶,他們大都真正到過中國并在旅居過程中接觸到中國的飲茶文化。東印度公司駐日本平戶(今廣島)的代理人維克漢姆儀.Wichham)對中國茶非常喜愛,他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6月27日寫給澳門分公司經(jīng)理伊頓的信中,特意請其想辦法在當?shù)刭徺I最優(yōu)質的茶葉(Chaw)一罐。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信中使用的茶是“chaw”的拼寫,可見當時的英文文獻資料中使用了廣東話“cha”的派生詞。塞繆爾,拍切斯(Samuel Purchas)于天啟五年(1625年)在倫敦出版的《泊切斯巡札記》中提到了茶是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日常必備品。
中國茶葉究竟最早是何時傳入英國,其傳播途徑如何,學術界眾說紛紜。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順治十四年(1657年)出現(xiàn)在英國的茶葉是由荷蘭傳入的。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陳椽的《茶業(yè)通史》一書指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荷蘭開始與中國通商。翌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從事東方貿易。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商船自爪哇來澳門運載綠茶,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轉運回歐洲。這是西方人來東方運載茶葉最早的記錄,也是中國茶葉輸入歐洲的開始?!?/p>
書中還提到:“順治十四年(1657年),英國一家咖啡店出售由荷蘭輸入的中國茶葉……?!庇纱瞬枞~初入歐州應歸功于荷蘭人,莊國土教授也認為“第一批茶葉輸入歐洲,系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從中國澳門運到爪哇,再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運抵荷蘭阿姆斯特丹。”還有一些中國學者認同這種觀點。此外,簡·佩蒂格魯?shù)摹恫枞~社會史》、劉鑒唐、張力主編的《中英關系系年要錄(公元3世紀一1760年)》等書都有類似的論述以及胡赤軍在《近代中國與西方的茶葉貿易》一文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由此得知,荷蘭是最早把中國茶葉帶到歐洲的國家,而后將其轉售西歐其他國家。它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時第一次將少量的茶葉賣給了英國。
當時,茶葉剛進入英國本土還不為人所知,于是某些具有商業(yè)頭腦的商人抓住了商機,陸續(xù)將其納入到自己經(jīng)營的范圍中,這使得茶葉在英國社會逐步傳播開,之后茶葉的影響也逐漸增大。其中,倫敦商人湯瑪士·卡拉威(Thomas Callaway)無疑具有超前的商業(yè)敏感性,他于順治十四年(1657年)率先在自己的咖啡館中出售茶葉。為了提高自己所經(jīng)營的咖啡館中茶的競爭力,他開始張貼廣告,向民眾介紹茶和茶的功效。
4. 英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簡介
英國不是茶葉消費量全球第一,目前中國式茶葉消費量全球第一的國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消費國,在茶葉全球版圖中,中國占據(jù)著絕對第一的地位。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中國茶葉種植面積為305.9萬公頃,占全球茶葉種植面積的62.6%,其次是印度,茶葉種植面積為59.0萬公頃,占12.1%。
2017年世界茶葉種植面積比上一年增加了17萬公頃,而2017年中國茶葉種植面積比上一年增長了15.6萬公頃,可以說,世界茶葉種植面積增長部分的91.8%來源于中國。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茶葉消費國。2017年,世界茶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是中國,達212.4萬噸,居第二位的是印度,為105.9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該報告顯示,印度人均茶葉消費量幾乎停滯在750克/年。年輕人飲茶量減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印度17-24歲的年齡組中,50%的年輕人(約2.5億人)每天飲茶不到一杯,未來十年,印度總人口的65%將低于35歲,因此,印度茶葉局和印度商務部向大學里推廣新式茶葉沖泡方法——即冷飲調味茶,以此在年輕人當中推廣茶葉。
事實上,不只是在印度市場,中國茶企如何迎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也成為新課題。新式茶飲是迎合年輕消費者的手段之一。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國擁有新式茶飲店達15萬家,并且呈上升的發(fā)展態(tài)勢。
對于年輕化的消費趨勢,小罐茶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該公司也在考慮如何推出更年輕態(tài)的產(chǎn)品線,比如方便茶、彩罐系列等,以滿足年輕人的飲茶需求。據(jù)了解,小罐茶目前線上消費者的年齡構成為18歲到35歲,比傳統(tǒng)行業(yè)的消費者平均年輕10歲,該品牌的定位就是要用創(chuàng)新思維打造現(xiàn)代中國茶品牌。
傳統(tǒng)茶葉品牌也在尋找突破口。記者從吳裕泰方面了解到,從2019年開始吳裕泰將會陸續(xù)推廣有機茶專柜的覆蓋規(guī)模,新設專柜會達到200多家,包括鐵觀音,紅茶,白茶三個品類。吳裕泰方面稱,從該公司的整體銷售趨勢來看,有機茶葉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也是為了迎合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
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報告也提到,有機茶的推廣也將成為未來趨勢。不過,當前由于各國的有機茶執(zhí)行標準的不同,因此出現(xiàn)了產(chǎn)茶國與消費國不同版本的有機茶標準,增加了茶葉生產(chǎn)國的認證成本,這需要世界各國在有機茶標準方面達成共識,形成統(tǒng)一的全球標準,在對外貿易中,有機茶標準要得到各國之間的互認。
5. 英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簡述
下午茶,起源于中國,但是卻被英國人“喝成”了他們獨有的文化。
從飲茶文化來講,我國是茶的鼻祖,是最早接觸茶的,所以理所應當?shù)摹跋挛绮琛北仨毷俏覀冞@邊出去的。雖然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飲茶文化也開始流向世界各國。在1661年的時候,葡萄牙的公主凱瑟琳和英國的查理二世王子聯(lián)姻,由于這位公主大人非常喜歡喝茶,于是把飲茶習慣一同“嫁到”了英國去,英國人才開始接觸到茶。
17世紀,英國的上流社會個個都是土豪,早餐都吃得非常豐盛,但是苦逼得是他們的晚餐要等到晚上8點。想想在中國的家庭中,一般都是下午5、6點就吃晚飯的,可想而知這段時間還是要墊墊肚子的。繼而,為了補充能量,英國人就開始習慣在下午3、4點左右吃點點心,喝點茶。期間有一位白富美的女伯爵安娜瑪麗亞非常懂得享受,或者說是有錢任性,每天準點都會差遣女仆為她精心準備一壺紅茶和點心,在享受這種過程的時候,這個安娜瑪麗還邀請了各種閨蜜好友。很快,這種輕松、悠閑的下午茶便開始在上流社會中流行開來。
紅茶剛傳入歐洲那會,被外國人視為“東方珍品”,沒身份、沒地位的人那是喝不起的,也只能望而怯步。直到18世紀中期后,紅茶在倫敦街頭的咖啡屋、紅茶庭院開始流行,這時候茶才真正意味著走入英國的平民生活。因此,英式下午茶也正式被英國人既定成一種文化,一直延續(xù)著,直至現(xiàn)在。由于各國的餐飲文化的融合,下午茶文化每一天都在發(fā)生變化。
下午茶,起源于中國,但是卻被英國人“喝成”了他們獨有的文化。
6. 英國茶文化的歷史意義
在廣東的話一般叫做:早茶。它是早餐和午餐之間的餐。它類似下午茶,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喝茶、吃小食的時間,于早上11時左右進食。
它和早午餐不同于它是非正式的,而且食早午餐的人之前尚未進食早餐,其實,從飲茶文化的發(fā)源來講,最早喝下午茶的民族,理應是中國。然而,將下午茶發(fā)展成為既定習俗文化的,則是英國人的英式下午茶。
相比中式早茶,英式下午茶也很有講究,禮儀除上述明顯特點外還有許多(比如:餐巾對折放腿上時開口向外,女士可以向內,攪拌茶水時不能發(fā)出聲音等)。
7. 英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的茶葉歷史悠久,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人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據(jù)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四五千年了,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yī)學。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chǎn)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中國茶對世界貢獻太大了,你知道誰是引種中國茶樹最早的國家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栽培種植以及利用茶葉的國家。作為茶樹的原產(chǎn)地,中國茶產(chǎn)業(yè)與當今世界各主要產(chǎn)茶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甚至可以說,當今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種植的茶樹,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引種栽培的。
目前,世界主要產(chǎn)茶國有60多個,大多分布在亞洲地區(qū)。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環(huán)境以及茶樹品種和生產(chǎn)工藝特點的不同,其所產(chǎn)出的茶葉類型有一定的差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都受到了中國茶樹栽培種植加工的影響。
日本是世界上引種中國茶樹最早的國家。
805年,日本僧人最澄(762~822年)到中國學佛,回國時從浙江天臺山攜帶茶籽,播種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這是日本最早栽種茶樹的記載,至今在比睿山日吉神社的池上茶園仍矗立著“日吉茶園”之碑,成為日本最早栽種茶樹的記載。
806年僧人空海再次從中國帶回茶籽種植于奈良縣,由此,逐步傳播到中部和南部各地。日本的茶業(yè)經(jīng)過了長時間的緩慢發(fā)展,進入明治時期(1868 ~1911年),由于推行各種振興政策,整個茶產(chǎn)業(yè)處于上升發(fā)展時期。
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從1871年1.7萬hm2到1911年達5.0萬hm2,基本上與現(xiàn)在的茶園面積接近。茶葉產(chǎn)量從1876年的0.9萬t到1891年達到2.7萬t,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1941 年茶葉產(chǎn)量達到6.2萬t;其后,隨著日本的戰(zhàn)敗,到了1946年茶園面積僅為2.4萬hm2,茶葉產(chǎn)量也只有2.1萬t。經(jīng)過戰(zhàn)后8年的恢復,才達到戰(zhàn)前水平。
1954 年茶園面積為3.5萬hm2,產(chǎn)量為6.8萬t。近10年來,日本的茶園面積一直穩(wěn)定在5萬hm2左右,2011年為4.6萬hm2,茶葉產(chǎn)量為7.8萬t。
日本現(xiàn)有44個府(縣)產(chǎn)茶,主要產(chǎn)區(qū)有靜岡、鹿兒島、三重、奈良、宮崎、京都、熊本、佐賀、福岡和琦玉10個府(縣)。這10個府(縣)的茶園面積占全國茶園總面積的80%,產(chǎn)量占90%。
其中靜岡縣是產(chǎn)茶最多的縣,面積占全國的40%,產(chǎn)量占50%。日本生產(chǎn)的茶葉幾乎全是蒸青綠茶,有玉露、碾茶、玉綠、煎茶和番茶等品種。日本一年的茶葉消費量在15萬t左右,每年需從中國進口烏龍茶和綠茶,從斯里蘭卡和日本較重視茶葉科研,在靜岡設有全國的茶葉試驗場,并在鹿兒島設分場。每個產(chǎn)茶縣都專門設立茶葉試驗場,既從事茶葉科學研究,又負責科學技術的推廣。
茶園90%屬于農戶所有,現(xiàn)有茶農約24萬戶,平均每戶茶農擁有茶園面積在0.17 hm2左右。南部茶區(qū)——鹿兒島,每戶擁有的茶園面積較多,在0.5~20.0hm2。由于實行互助會、合作社或股份制經(jīng)營,每戶較少的茶園面積并不影響管理的現(xiàn)代化和生產(chǎn)的機械化、自動化。
除了 日本,還有其他幾大產(chǎn)茶大國,都從中國直接或者間接引進過茶樹。
1.印度,印度的種茶規(guī)模僅次于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產(chǎn)茶國。印度的種茶歷史可以追溯到239年前。目前,我們可以查詢到的印度最早引種茶樹記錄是公元1780年,由當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進茶籽嘗試性種植栽培,但是這一次引種并未獲得成功。
到了公元1834年,英國派駐印度總督威廉·班庭克在印度成立了第一個茶葉委員會,專門研究從中國引種茶樹技術,并且派員到中國學習種植茶葉技術,招募種茶工人,購買茶籽。5年后的1839年,印度生產(chǎn)出第一批茶葉,開創(chuàng)了印度種茶成功的歷史先河。
2.肯尼亞
非洲國家肯尼亞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國之一,目前產(chǎn)茶規(guī)模排名世界第三,非洲第一。肯尼亞是間接受到中國茶葉種植影響的代表性國家,肯尼亞茶樹是從印度引種的,時間是公元1903年。
3.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原先排在世界茶葉種植的第三位,在2011年被肯尼亞超越以后,落到了如今的第四位。
斯里蘭卡是受中國受栽培種植直接和間接雙重影響的主要產(chǎn)茶國。最早在1824年,荷蘭人將中國的茶籽帶到斯里蘭卡進行了小規(guī)模的種植。1839年又從印度阿薩姆引種部分茶樹,但規(guī)模不大。
后來一直到1867年,斯里蘭卡才開始大規(guī)模的茶葉種植。
4.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茶葉主要種植在爪哇和蘇門答臘島,海拔高度在700米至2000米之間,屬于典型的高山茶園。歷史記載最早的引種記錄是在公元1684年從日本將茶籽帶到印尼,但是種植并沒有成功,直到1872年,從斯里蘭卡引種更符合當?shù)胤N植環(huán)境的阿姆薩茶樹品種,才有所成功。
5.阿根廷
阿根廷地處南美洲,是南美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國和出口國。阿根廷的茶葉種植歷史較短,距今大約100年左右。當然,阿根廷的茶樹種植也是從中國引進茶籽開始的,時間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
總之,從以上幾個主要產(chǎn)茶國的種植茶樹歷史來看,它們大多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國種茶的影響。從中國帶回茶籽進行種植,并且利用中國的相應種茶技術,并加以培育改良,不斷適應當?shù)氐姆N植環(huán)境,從而形成了符合當?shù)厍闆r的栽培技巧,成就本國的茶葉發(fā)展大計。所以說,中國對世界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人類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甚至可以說影響到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對于這一點,無可辯駁,確實如此。
8. 英國茶文化的演變與發(fā)展
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xiàn)。
當時的人們把茶葉當作一種可食用的蔬菜,這就是“吃茶”的開始。直到現(xiàn)在,南方很多地區(qū),還習慣把“喝茶”叫做“吃茶”。
唐宋時期,國家貿易和文化的發(fā)展繁榮,煮茶的文化逐漸盛行,有關茶的文化和產(chǎn)業(yè)就慢慢出現(xiàn)和形成了。
明末清初,在大名鼎鼎的東印度公司的協(xié)助下,英國把大量的茶葉運輸?shù)奖緡缓髮⒏挥喑鰜淼牟糠殖隹诘轿靼嘌?、丹麥等國家?/p>
在英國皇室的引領下,喝“下午茶”的文化開始在英國興起、傳播和普及。另外,像美國、法國等國家,紛紛將茶與本國飲食習慣相融合,形成自身獨特的茶文化,美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冰茶”,法國甚至還會將酒類與茶葉相互融合,做成各種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