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一线久久,亚洲系列第一页,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婷婷在线视频观看,日韩欧美一区黑人vs日本人,亚洲日本天堂在线,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

返回首頁

茶葉檢測的內含物質(茶葉成分檢測)

來源:www.jingyishangye.com???時間:2022-11-29 08:52???點擊:253??編輯:admin???手機版

1. 茶葉成分檢測

1、觀察色澤在很多時候,直接用肉眼就可以觀察到茶葉色澤的好壞,若色澤較為明亮且新鮮的話,則說明是新茶,好茶,若色澤較為暗沉,且沒有光澤感可言的話,則說明是舊茶,壞茶。

2、觀察外形茶葉的好壞在外形上是可以直接體現(xiàn)出來的,若形狀大小,粗細都較為均勻的話,則說明是好茶,若形狀各異,粗細不同,紋路雜亂且有茶梗的話,則說明該茶葉的品質不算太好。

3、進行沖泡除去觀察,沖泡也是檢驗茶葉好壞的方法之一,取適量的茶葉放在杯子里面,然后用開始進行沖泡,靜置片刻后,若湯色清明,可以一眼看到底的話,則說明是好茶,若湯色渾濁的話,則說明茶質比較差。

4、聞聞香氣茶葉在經過發(fā)酵后會形成一股特殊的香味,是結合了多種化學成分而形成的,不同的茶葉所具備的香氣自然也是不同的,若對茶葉有所研究的話,則可以湊近聞幾下,若香氣令人愉悅的話,則說明是好茶,反之若有霉變味的話,則說明是壞茶。

2. 茶葉成分檢測儀器

茶珍也叫茶膏,被譽為茶中的黃金,始于唐,興于清,傳于當代;選用“皇家貢茶園”純天然茶葉原料,通過百年秘制工藝與現(xiàn)代生物科技相結合,將茶葉中的精華成分提煉、濃縮而成的膏狀固體。

第一步,選料

1000份蒲公英采用新鮮全株,清洗干凈后,挑揀去除雜質,搗碎后將汁液用100目篩過濾后,制得蒲公英汁,備用;車前草、梔子、地黃、黃芩采用干燥原料,去除雜質后使用

第二步,清洗

梔子、地黃用流動水除去雜土后,用清水浸泡24小時,用沸水漂洗黃芩,用清水漂洗車前子;

第三步,水煮提取

進行兩次水煮,第一次水煮:將200份車前草、100份梔子、100份地黃和75份黃芩加入容器中,并向容器中加入14750份的水,進行水煮2小時,然后用300目篩網(wǎng)過濾,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第二次水煮:另取200份車前草、100份梔子、100份地黃和75份黃芩加入另一容器中,并向容器中加入11800份的水,進行水煮1.5小時,然后用300目篩網(wǎng)過濾,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然后合并兩次上清液,待用;

第四步,濃縮成浸膏

將第三步中的合并后的上清液濃縮至密度1.32-1.36,100℃測,加入第一步中制得的蒲公英汁繼續(xù)濃縮,邊濃縮邊攪拌,除去泡沫雜質,武火至沸騰后10分鐘,變?yōu)槲幕鸺灏?,至冒泡停止加熱,加入適量煉好的蜂蜜,攪拌均勻,晾膏至60℃,收膏;

第五步、分裝

膏裝入60℃夾層水浴容器中進行分裝,按用量裝瓶或裝袋。

3. 茶葉成分檢測機構 廈門

1、鐵觀音產于福建安溪縣,是烏龍茶之極品,至今已有兩百余年歷史,它具有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砂綠帶白霜四大特點。

2、武夷巖(優(yōu)者有大紅袍,肉桂,水仙,水金龜?shù)龋┦钱a于福建武夷山的烏龍茶,簡稱武夷巖茶,武夷巖的品種分類極多,非茶葉專業(yè)人士絕非能夠分清,品種花色數(shù)以百計,茶名繁雜。

3、永春佛手產于福建永春縣,是佛手品種茶樹制成的烏龍茶,在30年代初的時候,少量的佛手茶已經開始轉銷國外,永春佛手以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清澈的特點也同樣受到了外國人的喜愛。

4、黃金桂產于福建安溪縣,它是以黃(木炎)品種茶樹嫩梢制成的烏龍茶,湯色金黃明亮,聞起來有桂花的香味,滋味醇細甘鮮。

5、閩北水仙是烏龍茶類之上品,它原產于福建建陽縣,閩北水仙形狀疑似“蜻蜓頭,青蛙腿”,湯色清澈橙黃,滋味醇厚回甘。

6、白牡丹屬于白茶,是福建著名的特產,與1922年創(chuàng)制,白牡丹色澤深灰綠或暗青苔色,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湯色橙黃,湯味鮮醇。

7、白毫銀針簡稱銀針,又稱白毫,屬于白茶的一類,產于福建福鼎、政和兩縣,白毫銀針色白而有光澤,湯色淺杏黃,味道清甜爽口。

8、貢眉是屬于白茶的一類,主要產于福建建陽縣,貢眉的色澤翠綠,湯色橙黃或深黃,滋味濃郁,香氣撲人。

9、政和功夫產于閩北,為閩北三大功夫茶之一,政和功夫以大茶為主,,色澤烏黑潤澤,毫芽顯露金黃色,頗為美觀。10、正山小種為福建特產小種紅茶之一,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又稱星村小種,產于福建崇安縣,它滋味醇厚,口味似桂圓湯的味道,非常好喝。

4. 茶葉成分檢測畢業(yè)論文

茶水里的絨毛是茶毫。

Ⅰ:茶毫可以提高茶湯的鮮嫩度,品飲起來更加爽口,茶味更加香醇濃郁。茶毫的存在還可以提高茶葉的香氣,沖泡后香氣更加濃郁,茶香更加持久。

2:茶毫一般在嫩芽的頭部,越鮮嫩,茶毫越多,但并不是所有茶葉都會有茶毫,只有部分茶葉在加工時會保留茶葉的絨毛部分。嫩芽上茶毫最多,春季茸毛,茶芽生長,此時葉片還沒有展開,茶葉上的茸毛密度大。

3:茶毫含有豐富的茶多酚、咖啡堿等營養(yǎng)成分,影響茶的口感品質。鮮嫩的茶芽茶毫含量多,以此制成的茶葉都有毫香,茶葉的鮮嫩度也會高很多。但茶毫的多少并不是判斷茶葉好壞的標準,部分茶葉是沒有茶毫的

5. 茶葉成分檢測機構

茶色素是由英國的生物學家羅伯特對茶多酚類兒茶素的氧化產物進 行更深入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的。茶色素是從綠茶中提取的一類水溶性酚性色素。羅伯特將其分為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并提出了TF的分子式與結構式,闡述了制茶發(fā)酵中茶色素形成途徑等,這些至今仍是茶色素化學基礎。中國的茶醫(yī)學方面的頂級科學家一致認為:茶色素是茶葉中最有醫(yī)療和保健價值的成分!它保留了茶多酚的幾乎所有的優(yōu)點,克服了茶多酚化學性能不穩(wěn)定和對胃有刺激等缺憾,而且拓寬了應用范圍,比如痛風,糖尿病,腎病,痛經,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腦積水,腦癱),高原缺氧,肝病,全身性血液微循環(huán)障礙,皮膚炎癥,胃腸道系統(tǒng)疾病,早幼粒白血病。

6. 茶葉成分檢測是哪個部門

真茶與假茶,既有形態(tài)特征上的區(qū)別,更有生化特性上的差異。茶葉是由茶樹幼嫩芽葉經采摘、加工而成,有其獨特的功用。假茶,乃是用形似茶樹芽葉的其它植物的嫩葉,如柳樹葉、冬青樹葉、槭樹葉等,做成類似茶葉的樣子,再冒充真茶出售,它有害人的身體健康。

 

真茶與假茶,只要多加注意,是不難識別的。但有時把假茶原料和真茶原料一起拌和加工,就增加了識別的難度。從以下方法可以輕松辨別真假茶葉。

1、看外形特征

①茶葉的芽及嫩葉的背面有銀白色的茸毛,加工過程中有些保留了茸毛,如白毫銀針,有些需要去除,如龍井茶。

②葉片邊緣鋸齒顯著,嫩葉的鋸齒淺,老葉的鋸齒深,近基部鋸齒漸稀。

③嫩枝莖呈圓柱形。

④葉脈分布呈網(wǎng)狀脈,主脈直射頂端側脈伸展至離葉緣2/3處向上彎,連接上一側脈,主脈與側脈又分出細脈,構成網(wǎng)狀。

凡具有以上四個特征的為真茶。

2、聞茶葉氣味

鑒別時,通常先用雙手捧起一把干茶,聞茶葉的氣味。凡具有茶葉固有的清香者,為真茶;凡帶有腥氣或其它異味者,為假茶。如果取少量茶葉用火灼烤,真茶與假茶的氣味更易識別。

3、測茶葉成分

含有咖啡堿的植物很少,如咖啡、可可、冬杏等植物,但這些植物葉片不含咖啡堿,僅存在于果實中。茶葉是唯一在葉片中含有咖啡堿的植物,凡是檢測出含有咖啡堿的樹葉為真茶,不含咖啡堿的為假茶。

測茶葉成分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做到,下面兩個小方法可以幫助大家查看樣品中是否含有咖啡堿:

①從飲用后的癥狀來判斷,如飲用后精神振奮,甚至會導致失眠。

②用帶蓋的搪瓷杯裝一把茶葉放進烤箱中烘烤,一段時間后,拿出杯子冷卻到常溫,打開杯蓋能看到杯壁上有白色結晶,嘗一口感覺到味苦,白色結晶即為咖啡堿,說明是真茶。

 

PS:有些茶雖然也不是用茶樹芽葉制成的,如人參茶、桑葉茶、沉香茶、柿葉茶等;還有一些茶,他們中雖然含有茶葉,但卻參雜了數(shù)量不等的藥用植物芽葉,如減肥茶、糯米香茶、保健茶等,這些茶葉雖是非茶之“茶”,或是根據(jù)中藥學的理論配制而成的含茶之“茶”,與通常意義上的茶有一定區(qū)別,但不可與假茶混為一談。

7. 茶葉成分檢測報告

(1)酶的熱穩(wěn)定性很差,當葉溫升至80℃以上時,多酚類氧化酶失去活性,被鈍化了。

(2)茶多酚的形成

綠茶加工的特點是:在殺青過程中,利用高溫使酶熱變性,從而使茶多酚得以最大限度保留。

在葉溫升至80℃以前以及干燥過程中,受濕熱作用,茶多酚會因異構、水解,并在殘留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聚合。所以,綠茶加工過程中茶多酚總量是下降的。

<1> 兒茶素在干燥過程中,會發(fā)生異構化作用。EGC變成GC,EGCG變成 ECG,EC變成C,ECG變成CG。

<2> 兒茶素在濕熱過程中,會發(fā)生水解。酯型兒茶素水解成游離型兒茶素。酯型兒茶素苦澀味重,收斂性強;游離型兒茶素爽口,先苦后甘,收斂性弱。酯型兒茶素適量減少,有利于綠茶滋味的醇和爽口。

<3> 兒茶素在高溫、濕熱、有氧的條件下,還可發(fā)生氧化聚合反應。如若結合殘留多酚氧化酶,氧化聚合更快,生成橙黃色的聚合物。當氨基酸、蛋白質存在時,這些氧化聚合物可隨機聚合形成有色物質,是形成綠茶葉底黃綠的成分,使葉底呈現(xiàn)黃綠色,從而改善品質。

(3)氨基酸的形成

貯青中的鮮葉,仍然是有生命的,它仍然在呼吸。其呼吸作用使得部分蛋白質水解,游離氨基酸增加,提高了茶葉滋味的鮮爽度。

殺青期間,受濕熱的影響,氨基酸參與多種化學反應,含量下降明顯。揉捻過程變化不大,但在干燥過程又有所上升。所以,從鮮葉到成品綠茶,氨基酸總量有所增加。

(4)咖啡堿的變化

從鮮葉到成品的綠茶,咖啡堿的含量總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干燥時,咖啡堿受熱,有少部分會升華,所以略有損失。

(5)糖類的變化

貯青中的鮮葉,部分多糖會水解,水解成可溶性糖類,有利于茶湯滋味。淀粉、果膠物質水解成單糖、雙糖和水溶性果膠。殺青時間和干燥時間的不同,可溶性糖的變化不一樣。在正常范圍內,時間越長,含量越高。殺青和干燥階段,可溶性糖的總量有所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綠茶的初制過程中,可溶性果膠含量有所增加,制法不同,其含量也不同,鮮葉制成烘青,可溶性果膠含量增加24.4%左右,炒青增加約31.2%。所以,烘青綠茶的茶湯通常沒有炒青綠茶的茶湯濃稠,原因就在此。

綠茶制造過程中,各物質的變化決定茶葉品質的形成。鮮葉經過貯青,也就是鮮葉采摘下來,殺青前,放在竹席上,適度攤放,會有部分蛋白質水解,從而增加游離氨基酸的含量。淀粉、果膠物質水解成可溶性糖 ( 單糖和雙糖 ) 和水溶性果膠,茶多酚中的酯型兒茶素適量水解轉變成非酯型兒茶素,使苦澀味降低。葉綠素部分水解,使綠茶葉底呈現(xiàn)出嫩綠色。殺青初期,隨著溫度的上升,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仍在逐漸增強,在濕熱環(huán)境下,氨基酸含量會短暫增加。當葉溫達80℃以上時,酶失去活性。殺青階段,低沸點的青草氣物質揮發(fā),新的的芳香類物質形成。

在干燥階段,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揮發(fā)性物質繼續(xù)揮發(fā),高沸點的芳香物質多數(shù)得以保留。制作炒青綠茶時,還會產生20多種含氮的雜環(huán)類芳香物質,形成炒青特有的鍋炒香型。干燥后期,某些氨基酸和糖縮合形成糖胺縮合物,發(fā)生糖類的焦糖化作用,有利于焦糖香的形成。

8. 茶葉成分檢測多少錢

我的答案是,頭條上賣99元茶葉是靠譜的!是可以下單訂購的!頭條買的大多是自產自銷的產品所以價格都不會太高。因為中間沒有經銷商的加價,所以也就以合適的價格買到自己喜歡的的茶還有別的商品了!我個人也愛從頭條上下單訂購商品,大多都很不錯,所以放心訂購就行!

9. 茶葉成分檢測表

茶的成分:茶葉中的化學成分歸納起來可分為水分和干物質兩大部分。

據(jù)有的研究資料表明,茶葉的化學成分有500種之多,其中有機化合物達450種以上,無機化合物約30種

1、水分:水分是茶樹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茶鮮葉的含水量一般為75%~78%,一般幼嫩芽葉、雨水葉、露水葉、大葉種,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較高,高的可達84%左右。鮮葉的老嫩、茶樹的品種、 季節(jié)不同含水量也會不同。老葉、中小葉種和旱季、晴天葉含水量較低。制茶過程中茶葉色香味的變化就是伴隨著水分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在制茶時常將水份的變化作為控制品質的重要生化指標。

2、蛋白質與氨ji 酸:氨ji 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物質,含量占干物質總量的1%~4%。茶葉中的氨ji 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門冬氨酸、天門冬酸胺、精氨酸、絲氨酸、丙氨酸、組氨酸、蘇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甘氨酸、纈氨酸、酪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等25種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約占氨ji 酸總量50%以上。氨ji 酸,尤其是茶氨酸是形成茶葉香氣和鮮爽度的重要成分,對形成綠茶香氣關系極為密切。茶葉中的蛋白質含量占干物質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質含量僅占1%~2%。這部分水溶性蛋白質是形成茶湯滋味的成分之一。

3、生物堿:可可堿和條堿。其中以咖啡堿的含量最多,約占2%~5%;其他含量甚微,所以茶葉中的生物堿含量常以測定咖啡堿的含量為代表。茶葉中的生物堿包括咖啡堿、咖啡堿對人體有多種yao 理功效,如提神、利尿、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助消化等??Х葔A易溶于水,是形成茶葉滋味的重要物質。紅茶湯中出現(xiàn)的“冷后渾”就是咖啡堿與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生成的大分子絡合物,是衡量紅茶品質優(yōu)劣指標之一。咖啡堿可作為鑒別真假茶的特征之一。

4、茶多酚:茶多酚是茶葉中三十多種多酚類物質的總稱,包括兒茶素、黃tong類、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類物質。茶多酚的含量占干物質總量的20%~35%。而在茶多酚總量中,兒茶素約占70%,它是決定茶葉色、香、味的重要成分。其氧化聚合產物茶黃素、茶紅素等,對紅茶湯色的紅艷度和滋味有決定性作用。黃tong 類物質又稱花黃素,是形成綠茶湯色的主要物質之一,含量占干物質總量的1%~2%。花青素呈苦味,紫色芽中花青素含量較高,如花青素多,茶葉品質不好,會造成紅茶發(fā)酵困難,影響湯色的紅艷度;對綠茶品質更為不利,會造成滋味苦澀、葉底青綠等弊bing。茶葉中酚酸含量較低,包括沒食子酸、茶沒食子素、綠原酸、咖啡酸等。

5、糖類:茶葉中的糖類包括單糖、雙糖和多糖三類。其含量占干物質總量的20%~25%。單糖和雙糖又稱可溶性糖,易溶于水,含量為0.8%~4%,是組成茶葉滋味的物質之一。茶葉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物質,含量占茶葉干物質總量的20%以上,多糖不溶于水,是衡量茶葉老嫩度的重要成分。茶葉嫩度低,多糖含量高;嫩度高,多糖含量低。茶葉中的果膠等物質是糖的代謝產物,含量占干物質總量的4%左右,水溶性果膠是形成茶湯厚度和外形光澤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6、有機酸茶葉中有機酸種類較多,含量為干物質總量的3%左右。茶葉中的有機酸多為游離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過程中形成的有機酸,有棕櫚酸、亞油酸、乙烯酸等。茶葉中的有機酸是香氣的主要成分之一,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茶葉香氣成分中有機酸的種類達25種,有些有機酸本身雖無香氣,但經氧化后轉化為香氣成分,如亞油酸等;有些有機酸是香氣成分的良好吸附劑,如棕櫚酸7、類脂類茶葉中的類脂類物質包括脂肪、磷脂、甘油脂、糖酯和硫酯等,含量占干物質總量的8%左右。對形成茶葉香氣有著積極作用。類脂類物質在茶樹體的原生質中,對進人細胞的物質滲透起著調節(jié)作用。8、色素茶葉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兩部分,含量僅占茶葉干物質總量的1%左右。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卜素等。水溶性色素有黃tong 類物質、花青素及茶多酚氧化產物茶黃素、條紅素和茶褐素等。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澤和葉底色澤的主要成分。尤其是綠茶、干茶色澤和葉底的黃綠色,主要決定于葉綠素的總含量與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組成比例。葉綠素a是深綠色,葉綠素b呈黃綠色,幼嫩芽葉中葉綠素b含量較高,所以干色多呈嫩黃或嫩綠色。在紅茶加工的發(fā)酵過程中,葉綠素被大量破壞,產生黑褐色物質和茶多酚的氧化產物,茶葉中的蛋白質、果膠、糖等物質結合,使紅茶干色呈褐紅色或烏黑色,葉底呈紅色。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六大茶類的色澤均與茶葉中色素的含量、組成、轉化密切相關。9、芳香物質茶葉中的芳香物質是指茶葉中揮發(fā)性物質的總稱。組成茶葉芳香物質的主要成分有醇、酚、醛、tong 、酸、酯、內酯類、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類。鮮葉中的芳香物質以醇類化合物為主。。在茶葉化學成分的總含量中,芳香物質含量并不多,一般鮮葉中含0.02%,綠茶中含0、005%~0、02%,紅茶中含0.01%~0.03%。低沸點的青葉醇具有強烈的青草氣,高沸點的沉香醇、苯乙醇等,具有清香、花香等特性。成品綠茶的芳香物質以醇類和吡嗪類的香氣成分含量較多,吡嗪類香氣成分多在綠茶加工的烘炒過程中形成。紅茶香氣成分以醇類、醛類、tong類、酯類等香氣化合物為主,它們多是在紅茶加工過程中氧化而成的。10、維生素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維生素類分水溶性和脂溶性兩類。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等。維生素A含量較多。脂溶性維生素不溶于水,飲茶時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3、維生素B5、維生素B11、維生素P和肌醇等。維生素C含量最多,尤以高檔名優(yōu)綠茶含量為高,一般每100克高級綠茶中含量可達250毫克左右,zui 高的可達500毫克以上。11、酶類:酶是一種蛋白體,故又被稱為生物催化劑。茶葉中的酶較為復雜,種類很多,包括氧化還原酶、水解酶、裂解酶、磷suan化酶、移換酶和同工異構酶等幾大類。茶葉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這種特性,用技術手段鈍化或激發(fā)酶的活性,使其沿著茶類所需的要求發(fā)生酶促反應而獲得各類茶特有的色香味。12、無機化合物茶葉中無機化合物占干物質總量的3.5%~7.0%,分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兩部分。這些無機化合物經高溫灼燒后的無機物質稱之為“灰分”?;曳种心苋苡谒牟糠址Q之為水溶性灰分,占總灰分的50%~60%。嫩度好的茶葉水溶性灰分較高,粗老茶、含梗多的茶葉總灰分含量高。灰分是出口茶葉質量檢驗的指標之一,一般要求總灰分含量不超過6.5%

10. 茶葉成分檢測實驗

用微波輻射法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

實驗原料為烏龍茶和紅茶

主要試劑為食用酒精(98%)、生石灰(C.P.)

主要儀器:NN-K577WFS型微波爐、XT4-100X顯微熔點測定儀、550-II型傅立葉變換紅外線光譜儀

在250毫升錐形瓶中放入10.0g粉末狀的烏龍茶(干品),加入一定量的一定配比的98%C2H5OH和H2O的混合液,搖勻,置于微波爐內,用微波火力為“高”的檔次作用一定時間,取出,抽濾,濾液置于150毫升蒸餾燒瓶中水浴蒸除乙醇。趁熱把殘余液倒入蒸發(fā)皿中,加入4~5克生石灰攪成漿狀,在蒸汽浴上蒸干成粉狀,然后移至酒精燈上微火加熱焙烤片刻以除去水分,再把粉狀物分3次轉入干燥且潔凈的坩堝中,蓋上蓋子,大火加熱,咖啡因升華。冷卻后,小心刮下坩堝壁及其蓋上的產品,干燥、稱重。用同樣的方法試驗紅茶。

單項探索性實驗表明,無論烏龍茶還是紅茶,提取過程中,微波作用時間、溶劑的用量和溶劑的配比對咖啡因的提取率均有較大影響,而且結果相近。因此,以烏龍茶為原料,確定微波作用時間在2~4分鐘之間,溶劑用量在80~120毫升之間,溶劑配比(C2H5OH/H2O)在3:1~5:1之間。選微波作用時間、溶劑用量、溶劑配比這3個影響因素作研究對象,取3個水平,按L9(34)設計正交實驗,每次實驗結果的評判標準為提取率,同時在正交實驗結果的基礎上,還設計一系列單項輔助實驗,配合正交實驗尋找最佳工藝條件。

對于紅茶,則在烏龍茶正交實驗結論的基礎上,設計一系列單項輔助實驗,尋找其提取咖啡因的最佳工藝條件。

結語

利用微波輻射法從茶葉提取天然咖啡因,不但能大輻度縮短生產周期,而且具有提取率高,產品質量好,能耗低等優(yōu)點,在最佳工藝條件下,烏龍茶的提取率可達1.322%,而紅茶也可達1.128%。但該實驗只是單一地提取咖啡因,從經濟效益及原料的綜合利用考慮,若能結合提取茶多酚、氨基酸等茶中的有效成分,則將有更令人滿意的前景。□

(作者單位:廣東揭陽市衛(wèi)生中專學?!V東潮州韓山師范學院)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