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彩媚的演藝經(jīng)歷
2010年12月,錄制了第一首原創(chuàng)客語歌曲《溪流》 。
2011年1月,鐘彩媚被選為 “2010年十大網(wǎng)絡紅人”之一。5月,鐘彩媚錄制原創(chuàng)公益歌曲《寶貝回家》,借此呼吁關注流浪兒童。 6月,鐘彩媚被眾多媒體譽為“客家文化宣傳大使”。7月,鐘彩媚參加選秀節(jié)目《花兒朵朵》,以一首客家山歌晉級唱區(qū)50強。 8月,鐘彩媚錄制《晚安廣州》個人專訪。9月,鐘彩媚參加國際牛仔品牌“LEE”平面廣告拍攝。10月,鐘彩媚參加《我的深圳故事》節(jié)目個人專訪。11月,《0755消費周刊》深圳城市印象版塊專訪了鐘彩媚。12月,鐘彩媚錄制原創(chuàng)親情客家歌曲《奶奶我愛你》。
2012年1月,鐘彩媚在河源舉辦了“客家妹妹新年見面會”。 2月,鐘彩媚錄制原創(chuàng)客語賀歲單曲《客家妹妹來拜年》 。5月,鐘彩媚參加了湖南衛(wèi)視《幸福賬單》節(jié)目錄制。8月,鐘彩媚錄制客家歌曲《我是客家妹》。11月,鐘彩媚參加天津衛(wèi)視的節(jié)目《中國麗人》。 12月,鐘彩媚做客梅州電臺,參加2013中山客家嘉年華音樂節(jié)。
2013年1月,鐘彩媚拍攝了原創(chuàng)歌曲《奶奶我愛你》MV。2月,鐘彩媚參加家鄉(xiāng)舉辦的2013年紫金春晚。6月,鐘彩媚原創(chuàng)歌曲《寶貝回家》入選CCTV六一活動主題音樂。
2014年6月,鐘彩媚拍攝河源霸王花米粉宣傳片。7月,鐘彩媚被授予“河源旅游形象大使”榮譽稱號。 8月創(chuàng)作并錄制電影插曲《幸福你我》。9月,鐘彩媚錄制了客語單曲《阿姆的擂茶》。 10月,參加第27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開幕式并擔任客語主持和表演嘉賓。 12月,鐘彩媚錄制原創(chuàng)幸福小情歌《相親相愛》。
2015年3月,受邀參加馬來西亞沙巴客家大廈落成大典《中華魂 客家情》文藝晚會。4月,鐘彩媚開始籌備新專輯。10月,錄制南方衛(wèi)視節(jié)目《誰語爭鋒》。11月,受邀參加大型客家文化文藝史詩《夢里故鄉(xiāng)》,擔任客語主持和表演嘉賓。12月,原創(chuàng)音樂專輯《涯系客家妹》全新發(fā)布。
回民死后用白布包裹全身嗎?
回民死后是用白布包裹全身的。
回民喪葬程序
1、清水洗
先用藥皂擦洗,再用清水沖,從頭到腳用新毛巾、腳布洗滌,要求干凈。
2、白布包
洗畢,給死者穿著衣服,男性著衣3件,女性著衣5件(加胸圍、蓋2件),再將死者抬入在約8尺長,6尺寬的白臥單上,蓋上約8尺長的白色棉布(名皮納罩)然后用大白臥單將遺體包裹起來抬進搭卜(系6塊木板組成運尸木匣),抬到悼念廳,請舉行“贊禮”,禮畢將死者送往墓地。
3、土里埋
在地面挖一長方形深坑(長不超過2米,寬不超過1米),并做一個土枕前沿。死者入土時,先將塔卜罩子取下,再將塔卜抬近坑旁,把四周圍的木板撤去,遺體入在坑內(nèi)接觸地面,再用三根圓木蓋在坑上,加土堆成墳墓,墓前豎碑,一般面向西方。
擴展資料
回族的日常習俗
回族在飲食習慣、服飾裝飾、誕生命名、成年儀式、婚姻和喪葬、節(jié)日等習俗上,都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
1、食物禁忌
根據(jù)伊斯蘭教的規(guī)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jīng)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煙、不飲酒,但特別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
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飲茶習俗,北方回族地區(qū)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nèi)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干(或蘋果干)等。
2、服飾衣著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qū),還是在內(nèi)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制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jié)來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樣式因教派和地區(qū)不同而有差異。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則喜愛戴纏頭。
3、起經(jīng)命
根據(jù)宗教規(guī)定,回族嬰兒誕生的當天或三天之內(nèi),必須請一位阿訇給嬰兒舉行命名禮,即起經(jīng)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禮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門檻里,阿訇站在門口或門檻外,先對著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宣禮詞)。再對著小孩的左耳念“殺麥體”,即教民匯聚到清真寺后準備禮拜的招呼詞。
爾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氣或輕輕咬一下,是女孩則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氣。其意思是把一個新生兒,由清真寺之外呼喚到清真寺之內(nèi),一生下來就要成為一個當然的穆斯林。儀式后,便從回教眾多的先賢中選出一個美名,告訴家里人。
這天,有條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請阿訇,送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以示慶賀。命名禮結束后,要用紅棗、白糖、紅糖、冰糖水等甜東西給小孩兒開口。
4、婚禮習俗
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比較一致的程序是請媒人提親、說色倆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親)、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槎Y時,男女各家還要擺宴席,招待賓客。當
新娘子入了洞房,送親客人進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請阿訇給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設一張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證婚人和父母親,地下鋪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聽阿訇的教誨和宣讀《古蘭經(jīng)》有關片斷,再用漢語作一番解釋。
5、亡人紀念
回族忌說“死”,將“逝世”一般稱為“無?!?,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皻w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yè)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的稱法。葬禮要經(jīng)過停尸、善面、備殮、凈身、下葬、紀念亡人等程序。其中殯禮(站者那則)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凈,殯禮的領導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長擔任,也有的根據(jù)亡人的遺囑來確定,不論輩分、地位,只要懂伊斯蘭教規(guī),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即可。一般根據(jù)亡人無常時間的長短來采取不同規(guī)模和方式的紀念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回族
百度百科-回民喪葬禮俗
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九臺縣有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藏族、苗族、瑤族、水族等9個少數(shù)民族,共計51,61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78%。其中,滿族31914人,約三分之一聚居在莽卡滿族鄉(xiāng)境內(nèi)的東哈什螞、塔庫、三道、石屯。此外,其塔木鎮(zhèn)的西哈什螞、紅旗, 胡家回族鄉(xiāng)的小韓、羅古、周家等地也是滿族聚居的地方;回族8,365人, 主要分布在胡家回族鄉(xiāng)各村,其塔木鎮(zhèn)的西山前槐,盧家鄉(xiāng)的齊家、前央、段家,六臺鄉(xiāng)的團結,波泥河鄉(xiāng)的波興和九臺鎮(zhèn)、營城鎮(zhèn)等地;朝鮮族11159人,全縣有5個單一朝鮮族村(25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與漢族、滿族在同村雜居的朝鮮族農(nóng)業(yè)社33個,主要分布在九郊、飲馬河、龍家堡、 放牛溝、其塔木等鄉(xiāng)鎮(zhèn)。其余少數(shù)民族則散居城鄉(xiāng)各地。
滿 族
九臺縣的滿族最早為隨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落,轉戰(zhàn)南北后遷徙于此者,或為滿洲八旗兵于打牲鳥拉總管衙門當差而留居于此者,開荒墾地、務農(nóng)為業(yè),形成村落。
禮儀:晚輩對長輩要做到三天行小禮,五天行大禮,即每隔三天給長輩請安、隔五天見長輩須叩拜;親友相見,互相“打千”問安;送客時,長輩在前,晚輩在后。這種禮儀已逐漸淡化。
婚姻:滿族的結婚儀式與漢族略同?;槿沼谠褐性O一供桌,桌上放有裝滿高梁的大斗,斗上插一弓箭。新郎新娘下轎后先在供桌前拜天地,進屋后,由新郎的妹妹揭去新娘的蓋頭,開始拜祖先、拜父母,然后新娘在炕上坐帳,稱“坐福”,炕席底下要放一把扎紅綢的斧子,為有福之意。晚間在室內(nèi)地桌上放兩個酒壺、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后飲酒??簧宵c燃‘對臘燭,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數(shù)人唱喜歌,還要把紅高梁撒進新房里,俗稱鬧洞房,熱鬧一兩個小時后自散。三日后新郎陪新娘回門。
喪葬:病人在彌留之際,首先要把祖宗牌撤下,送到安靜清潔的地方。 把病人從炕上抬到地下,不能讓病人死在炕上。亡嬰和因分娩而死去的婦女,不能走門,要從窗戶抬出。人死時院內(nèi)要掛紅布黑邊做成的幡。后生晚輩身穿白布孝衫,不釘扣,用布帶打結。土葬。城鎮(zhèn)居民現(xiàn)已改為火葬。信仰:滿族信仰薩滿教。在祭祀祖先時,“薩滿”頭戴神帽,身穿長布裙,腰系腰鈴,擊鼓而舞,口唱神歌,歌頌太平,贊頌祖先的功德。每逢農(nóng)歷龍、虎年,舉行儀式,續(xù)修家譜。
語言文字:17世紀4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滿人入關,大量漢人移居關外,滿人逐漸習用漢語。現(xiàn)在僅有少量的滿語詞匯保留下來并在滿族老人中經(jīng)常使用,如:爸爸稱為“阿瑪”,媽媽稱為“額娘”,間壁為“排岔”,倉房叫“哈什”等。
莽卡滿族鄉(xiāng)原名舍嶺,1983年7月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為莽卡滿族鄉(xiāng)。 該鄉(xiāng)位于縣城東南部,松花江西岸,北與其塔木鎮(zhèn)相鄰,西與胡家鄉(xiāng)接壤。 東西10公里,南北20公里。總面積約210平方公里。1987年總人口為31,609人,其中滿族11,325人,占總人口的36%。全鄉(xiāng)除西部有些丘陵和山巒外,松花江沿岸是肥沃的平原,過去盛產(chǎn)小米,現(xiàn)在盛產(chǎn)水稻。共有耕地6,642公頃,山林約2,000公頃,12個村,114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滿族人口比較集中的有6個村。莽卡滿族鄉(xiāng)建立后,各項事業(yè)都發(fā)展較快。供電量
1982年為1,800伏,1987年增容到3,150伏,已滿足供電需要。水田面積,1982年1,240公頃,1985年發(fā)展到1,914公頃。同時,大、中型電灌站已由原來的9個增到22個,還有小型電灌站(包括機井)29個。林業(yè)也有了相應的發(fā)展,植樹造林達1萬畝。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連續(xù)獲得豐收,1987年糧豆總產(chǎn)27,337噸,比1980年的18,752噸增加8,585噸;總收入1,885.7萬元,比1980年的619.5萬元增加1 266.2萬元;人均收入450元,比1980年的85元增加365元。
回 族
九臺縣回族多為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由山東、河北、四川等地遷入,墾荒種地,逐漸形成村落。早于九臺設縣前約250年左右,就有回民落居胡家鄉(xiāng)。九臺鎮(zhèn)內(nèi)的回民,多是1916年設商埠后,從農(nóng)村和德惠、雙陽、永吉, 遠至山東、河北等地陸續(xù)遷入的,從事飯館、牛羊肉鋪及皮革等民族傳統(tǒng)行業(yè)。
作者: 細雨尋夢 2007-6-13 17:01 回復此發(fā)言
--------------------------------------------------------------------------------
2 九臺宗教
生活習俗: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在飲食上,要求比較嚴格。食肉類,只有牛、羊、駝等反芻動物和家禽、飛禽(兇猛禽類除外)。此外還可食用兔肉。上述可食動物,倘有自然死亡或外族人宰殺的, 也不吃,必須請清真寺的刀師傅或阿訇屠宰方可食用。20世紀60年代始,已有少數(shù)回民實行自宰自食。回民禁食豬、馬、騾、驢、貓、狗等動物,除豬外,其它動物雖不可食,但可飼養(yǎng)。回民喜飲花茶,客到家中,習慣以茶待客,給客人喝碗茶,以示尊敬。在婚喪喜慶的日子里,一般都要做“油香”,這是回民的一種最尊貴的食品,可相互饋送。吃“油香”時不許吸煙、喝酒。在虔誠的穆斯林齋日也不吸煙、飲酒。
回民不崇拜偶像,不上供,不燒香,不叩頭,不貼對聯(lián),各家房門、屋內(nèi)只貼“都瓦宜”(有喪事的家庭三年內(nèi)在藍或白紙上以阿拉伯文寫一“認主”或“贊主”之語句),除宗教意義外,客觀上起到一種標志作用。
回族愛清凈。男女老少經(jīng)常去清真寺或在家中沐浴,這與作禮拜時要“小凈”(洗臉、口、鼻、手、腳)或“大凈”(洗全身)有關。
婚姻:男女結婚要請阿訇證婚,寫“依扎布”(阿拉伯文的婚證)。新中國成立后,這種習慣已逐漸淡化,不再是必須履行的手續(xù)。
喪葬:回族人死了叫“無常”,可送挽聯(lián)、挽幛,不送花圈,實行土葬。習慣于溫水洗尸,后再用白布包裹起來,限三日內(nèi)用“經(jīng)匣”(抬尸的公用木匣)拉到或抬到墳地,輕輕放入坑中,不用棺材。
語言文字:回族通用漢語,同時也保留一些阿拉伯和波斯語的詞匯,比如“穆斯林”,屬阿拉伯語,意為“順從者”,是伊斯蘭教徒的通稱?!岸嗨嫉佟睂俨ㄋ拐Z,意為“伊斯蘭教教友或朋友”。“阿訇”波斯語,意為“先生”、“宗教師”等。胡家回族鄉(xiāng)1952年,根據(jù)政務院《關于地方民族民主聯(lián)合政府實施辦法的決定》,經(jīng)東北人民政府批準,在原第五區(qū)建立民族民主聯(lián)合政府。
耕地面積6,000公頃,下轄9個村,93個自然屯。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時撤銷,和毗連的紅旗鄉(xiāng)、舍嶺鄉(xiāng)、其塔木鄉(xiāng)聯(lián)片建立其塔木人民公社。1963年11月經(jīng)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建立胡家回族鄉(xiāng)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為胡家回族鄉(xiāng)人民政府。到1987年全鄉(xiāng)總人口為22,976人,其中回族為4,030人,占全鄉(xiāng)人口的17.5%。
1987年糧豆總產(chǎn)26,225噸,比1980年的13,151噸增加13,074噸;總收入1,066.9萬元,比1980年的418.6萬元增加648.3萬元;人均收入277元,比1980年的83元增加194元。多種經(jīng)營也同步增長,全鄉(xiāng)有人工林800公頃,果園21處共200公頃,養(yǎng)牛3,500多頭,羊6000多只。
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全鄉(xiāng)各族人民的生活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蜂蜜村6個農(nóng)業(yè)社有4個社的農(nóng)民吃上了自來水。農(nóng)民的住房條件有所改善。僅1983年到1984年,村里就蓋起新房12棟,磚木結構的有8棟。蜂蜜村第五農(nóng)業(yè)社1983年有電視機僅6臺,到1987年增加到54臺。
朝鮮族
朝鮮族最早約于1908年零散遷入。1923年從朝鮮及我國延吉一帶遷來一批朝鮮族農(nóng)民,于龍家堡的雙陽村賈家屯定居,逐漸形成村落,到1937年達1,447人。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大興水利建設,開發(fā)水田,又有大量朝鮮族農(nóng)民從永吉、舒蘭、蛟河、磐石、樺甸及黑龍江省的五常等地遷入本縣,種植水稻。
生活習俗:朝鮮族人民勤勞、儉樸,以稻米為主食,每逢節(jié)日,大都做“打糕”。豐收之時或節(jié)假日里,不分男女老幼,同歡同慶、載歌載舞。體育活動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群眾性的運動項目有摔跤、踏跳板、蕩秋千。男女中無論兒童還是青壯年,普遍愛好足球、排球。
婚姻:解放前,婚姻皆由父母包辦,早婚現(xiàn)象較普遍。在農(nóng)村,出嫁的婦女不準提出離婚,寡婦不得再嫁。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新婚姻法的推行,廢除了封建的婚姻制度。
喪葬:朝鮮族習慣土葬,人死后要經(jīng)過“凈身”、“穿壽衣”、“入殮”、“成服”等過程。老人亡故,親人三天不準洗臉、理發(fā),不準吃午飯。出殯后要連續(xù)祭祀三天,飯前上供,每逢亡者生日、亡日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節(jié)都要祭祀。新中國成立后,舊的喪葬習俗已逐漸廢棄,普遍實行火葬,親朋好友以戴黑紗,送挽聯(lián)表示哀悼。
作者: 細雨尋夢 2007-6-13 17:01 回復此發(fā)言
--------------------------------------------------------------------------------
3 九臺宗教
朝鮮族有少數(shù)人信奉佛教、天主教或基督教。中、小學均以朝鮮文授課。除少數(shù)老人外絕大多數(shù)人都通漢語。
宗 教
新中國成立前,九臺縣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寺廟道觀城鄉(xiāng)皆有,各教教徒多少不等。天主教堂、基督教會均設于縣城內(nèi),其他散在各地。至1987年,天主教、道教已不存在。
佛 教
清乾隆年間,佛教傳入,至1949年城鄉(xiāng)寺廟有20余處,和尚、尼僧約200余人。教派多系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1947年土地改革時期,多數(shù)僧人離開廟宇,有的還俗,有的去民間散居,有的年邁病故,唯少數(shù)寺廟有僧人。現(xiàn)僅存九臺鎮(zhèn)浴泉庵一處,有尼僧6人。另有尼僧6人散居九臺、營城、上河灣等地。她們多已年邁,除微薄的宗教收入外,主要靠政府給予生活補助。
道 教
清乾隆年間道教傳入,至解放前縣內(nèi)城鄉(xiāng)各地有道觀60處,其中23處只有觀而無道士,由村中會首或村民管理。其余37處道觀共居道士約40余人。教派有全真道和伙居道(又名正乙派),全縣境內(nèi)以全真道中的“龍門派”為多。土改后,道士四散于民間隱居。
伊斯蘭教
清康熙年間,伊斯蘭教隨回族入居而傳入。凡回民聚居的村落均有清真寺,以方便回民過宗教生活和料理婚喪習俗等事務。全縣共有清真寺8處,阿訇、掌教11人。教派皆是遜尼派的四大教法學派中的哈乃斐派。清真寺多建于清代。一般都是隨回民村落的形成出現(xiàn)的。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幾次翻修擴建成為完整壯觀的寺院。
基督教
建國前,基督教會有兩處,一處是城內(nèi)鐵道南信義會,屬丹麥“差會”,是30年代舒蘭縣教徒孫華西來本縣開設“華西醫(yī)院”時傳入的。淪陷初期此人走后,由本地傳教士王更生繼續(xù)主持教務,有教徒四、五十人。另一處是城內(nèi)鐵道北“復臨安息日會”,原屬于美國“全球總會”。民國時期有醫(yī)生馮成鈞來設立教會。后有蔡一臣、肖子馥等傳教土主持宗教活動,教徒十余人。1982年,成立營城鎮(zhèn)基督教三自愛國小組,與長春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在教務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小組成員9人,設正副組長3人。1987年,營城鎮(zhèn)有基督教會一處,長老馬天民(建井工程處工人),教徒200人,其中有九臺鎮(zhèn)老教徒,也有關內(nèi)來煤礦的工人家屬,還有部分新教徒。教會活動場所系信徒們集資購置設立:第五節(jié)天主教1920年以前,九臺屬吉林教區(qū)。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于1920年由吉林天主教會蘭路葉(法國人)主教,在縣城鐵北(縣政府招待所址)建立天主教堂一處。1930年后由法國主教高德惠(嘎斯拜)修理了教堂。首任本堂神甫田玉田(中國人)。他死后由法國神甫紀懷德(拜勒)繼任。教徒最多時達100多人:駐會修女有劉、賈二人。解放后,外籍神甫于1951年12月全部離境。至此、天主教無存。
附錄 寺廟簡介
浴泉寺
因寺南端河邊有清泉而得名。舊址在縣城肉聯(lián)廠院內(nèi),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有和尚3人,監(jiān)院釋了生。1934年,有張氏大戶財主布施重修,同年了生替師(戒空)收徒,了士、了然等12名僧尼來到此廟,同了生結為師兄弟。了生等三名和尚讓出此廟,去附近護國寺,浴泉寺從此改為浴泉庵:該庵的建筑,有石基磚砌的圍墻,高兩米,院內(nèi)建筑皆為磚木結構,以前后各五間大殿為主體,前殿門正中懸掛鐫刻的“大雄寶殿”匾額,門兩側的明柱上各懸一塊楹聯(lián):“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殿內(nèi)正中有銅鑄釋迦牟尼佛像。后殿為娘娘殿,兩側配有對稱的偏殿各3間,西為大仙堂,東為張氏家廟。
主殿嶺脊兩端有鴟吻。斜背上飾脊獸,雄偉壯觀。浴泉庵曾是全縣佛教最大的廟宇,盛時僧尼達48人。1949年春,佛像被毀,1950年尼僧陸續(xù)離開。1954年,我國第一部憲法公布后,經(jīng)縣委、縣政府和當事尼僧釋了空協(xié)商,用政府收回的“惜字局”場所(九臺鎮(zhèn)軍民街)兌換,并幫助改建了佛殿,購置了法器,當時有尼僧10余人重返浴泉庵。1986年經(jīng)政府資助,浴泉庵得到重新翻建。
蜂蜜營清真寺
位于胡家回族鄉(xiāng)蜂蜜村。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形成回民村落,當時在今清真寺道南河岸邊建起平房式清真寺一處。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被大水淹沒,當?shù)鼗孛衲季杌I款重建,建筑巍峨壯觀,工藝高超。大殿可容三、四百人作禮拜。大殿后側有“望月樓”分為兩層,和大殿相通。望月樓的窗戶上邊有大青方磚刻制的“禮塑先天,清真古教”8個大字。寺內(nèi)設有沐浴室,供穆斯林凈身使用。寺的色調(diào)青綠,有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石碑一座,正面碑文記載清真寺自康熙年立地基的范圍,捐款施地人的姓名及所施地范圍。碑的背面首部刻有阿文“都瓦宜”。解放前夕,除平時各項宗教收入外,擁有耕地82坰,柳條甸15坰,年租糧123石?!拔幕蟾锩逼陂g,寺遭嚴重破壞。1985年經(jīng)政府資助,加以維修?,F(xiàn)有教長(阿訇)掌教2人,每逢主麻日(星期五)教民們高興地來到這里做禮拜,三大節(jié)日盛時可達五、六十人。這座清真寺現(xiàn)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時九臺鎮(zhèn)內(nèi)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