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的中醫(yī)藥理
兒茶素又稱兒茶精,茶單寧。為黃烷醇的衍生物,分子式C15H14O6。兒茶素最初由兒茶中提出。為無色結(jié)晶形固體;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受熱或在無機酸存在下,容易聚合(見聚合反應(yīng))成無定形鞣質(zhì)。和咖啡因同屬茶葉中的兩大重要機能性成分,但是又以兒茶素為茶湯中最主要的成分。有些研究報告認為兒茶素具有藥效,所以近來大家都愈來愈重視茶葉對人體的保健功效了。兒茶素易溶于水,本身無色,有澀味。易被氧化成褐色物質(zhì)。綠茶中含量最高。
2. 茶葉的中醫(yī)藥效
服中藥期間不可以喝桑葉茶。中藥和茶會產(chǎn)生相互反應(yīng),中藥中含有的藥物可以與茶水相反應(yīng)而降低藥效,對于治療疾病有不利影響。茶葉中的化學成分和中藥也會產(chǎn)生沖突,形成副作用,對身體造成傷害。
3. 茶葉中藥用成分
茶的成分有500種之多,其中有機化合物達450種以上,無機化合物約有30種。
茶葉中化學成分種類繁多,組成復雜,但它們的合成和轉(zhuǎn)化的生化反應(yīng)途徑有著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關(guān)系。
目前市面上售賣的各種類型的紅茶、綠茶飲料等也不是碳酸飲料。
4. 茶葉藥理作用
歡迎關(guān)注懂茶帝!
茶被譽為萬病之藥,早在東漢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明代顧元慶《茶譜》中,均對茶葉的藥用功效進行了記載,不過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茶在藥用方面的記載多是經(jīng)驗性的。
科學實驗證明,茶葉中的兒茶素具有三抗(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三降(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三消(消炎、消毒、消臭)的功效。
茶紅素、茶黃素等:具有預(yù)防高血脂和心腦血管疾病、抗衰老、抗氧化等功效。
茶氨酸:具有抗抑郁、增強免疫力、排毒護肝,改善記憶力,改善腎功能等功效。
嘌呤堿(咖啡堿、可可堿、茶堿):具有興奮、利尿、護肝、減肥等功效。
茶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防輻射、降血脂等功效。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現(xiàn)代科學也多方面證實了茶的藥理作用,比如它能夠幫助降血壓、降血脂、抗氧化、抗輻射等,它在提升人體免疫力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
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尤其是兒茶素類)、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生物堿、維生素(C、E、B族等)、糖類、礦物質(zhì)元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長期堅持科學飲茶,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抵御不良環(huán)境。
茶多酚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人體中如果含有一定量的抗氧化劑,就能夠增強免疫力。
茶葉中還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E、微量元素鋅、硒,這些元素都是醫(yī)學上用來提高人體免疫力的有效物質(zhì)。
除了茶多酚,茶葉中另外一項提升免疫力的成分就是多糖類物質(zhì)。
據(jù)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科學家研究表明,多糖類物質(zhì)具有清除自由基、保護造血系統(tǒng)和增加免疫力的作用,且茶葉中的多糖是最理想的、具有抗輻射損傷和改善造血功能的。
綜合而言,茶的確是具有保健功效的健康飲料,不過,這不能證明喝茶具有醫(yī)藥功能,它只是具有一定的藥源性,喝茶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自身免疫力,但不能使我們遠離任何疾病。
5. 茶在中醫(yī)藥中的應(yīng)用
“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藥物使用的,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近日,由北京宮廷醫(yī)學研究會藥茶分會主辦的“蠶繭茶品暨藥茶師中醫(yī)藥健康飲品品鑒會”在北京世園會本草印象館舉辦。
“藥茶”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藥茶諸方”。該書由宋代尚藥局的醫(yī)官王懷隱等校正編集并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頒行。這是“藥茶”作為各種植物飲品的標準名稱首次見載于醫(yī)書,而且是奉敕編寫的官修方書。
6. 茶葉在中醫(yī)中的應(yīng)用
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都不能和茶一起吃。茶葉中含有一種名為鞣酸的物質(zhì),它與藥物中的蛋白質(zhì)、生物堿或重金屬鹽發(fā)生反應(yīng),形成不溶性沉淀物,影響活性成分的吸收,降低療效。所以最好不要用這種藥。一般來說,喝茶可以在2-3小時后飲用。可以適量喝。
7. 茶葉中醫(yī)記載
喝茶喝多了,進入體內(nèi),人體內(nèi)的水份增多,人的新陳代謝后 多出來的水通過尿排出,所以會比較頻繁上廁所,還有喝茶從中醫(yī)的角度上看,喝茶會有很多功效,同時也是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排尿的效果。所以平時應(yīng)該多喝茶,喝適合自己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