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早的茶葉是什么茶
茶是我國人們都很喜歡的飲品,它屬于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米~6米。因為它喜歡濕潤的氣候,所以在我國的南方生長的比較多?;ú韪鶕?jù)文史資料顯示,茶最早起源于我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飲茶習慣也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就普遍的認為飲茶的故事也是起源于中國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飲茶或者是種植茶葉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在西方國家,英國人們也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茶的歷史起源于印度,原因就是在1823年的時候,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日本發(fā)現(xiàn)了他們所認為的野生大茶樹,于是,就認為茶的發(fā)源地就是印度。但是在印度幾千年的茶史上,從未出現(xiàn)過野生大茶樹。
英國人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茶的歷史比人類還要早,不能說哪里有茶樹,哪里就是制茶飲茶的發(fā)源地。
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是在中國,茶葉在很久以前就是人們交易的產品。根據(jù)可靠的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中國才是茶真正的發(fā)源地。如果非要說要古老的茶樹,那么在中國的浙江余姚田螺山的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如果按照英國人猜測的邏輯,那么浙江6000年的茶樹,更是可以相信中國才是發(fā)源地。
2. 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茶是什么茶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fā)現(xiàn)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渡褶r本草經》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fā)現(xiàn)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茶葉的傳說:
神農就是炎帝,人們的祖先之一。遠古時代,自然條件特別惡劣,人類以采摘野果、捕食野獸為生,一不小心,就會因為誤食有毒的果實而生病甚至死亡。當時愛民如子的首領神農非常痛心,就決定品嘗百草,以身試毒。
神農是遠古時代最具智慧的首領,它從來不喝生水,就是在野外嘗百草階段,神農也會架起鐵鍋,把生水煮熟了再喝。一日,神農嘗了一種有劇毒的草,水還沒有燒開就暈倒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神農在一種沁人心脾的清香中醒了,聽到嗒嗒嗒水沸騰的聲音,知道鍋里的水已經燒開了,立刻感到喉嚨里干得厲害,于是就艱難地挺起上身,準備拿碗舀水喝,卻發(fā)現(xiàn)鍋里的水里已經變成了黃綠色,里面還飄著幾片綠色的葉子,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就從鍋里飄來。
這是什么草呢?難道香味是它散發(fā)出來的?神農略微思索了一下,但還是果斷地用碗舀了點湯水喝。但覺這湯水清香中略帶苦澀,咽下去后,似乎比開水更解渴,就又喝了幾碗。
幾個小時后,神農身上的劇毒居然解了!神農非常開心,想不到這次因禍得福,得到了解毒的仙藥。仙藥是什么呢?神農開始細心查找,很快發(fā)現(xiàn)鍋的正上方有一顆似樹非樹,似草非草的植物,鍋內的葉子就是從這顆樹上飄落下來的。神農就采摘了很多回去。
回到部落后,神農再次取其嫩葉熬煎試服,發(fā)現(xiàn)這些湯汁不僅有生津解渴、利尿解毒等作用,而且還能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神農非常高興,就將它取名為荼,即開百花的植物,作為部落的圣藥。如果部落里有人中毒或者生病,神農就把茶湯分給它們服用,很多病人便痊愈了。由此,茶在人類社會正式登場。
唐朝年間,飲茶之風大盛,人們對茶的認識也顯著提高,認識到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改為木,從此荼字去掉一劃而變成茶。
因此,五千年前,茶最初是以藥的身份出場的。神農是發(fā)現(xiàn)茶的伯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的國家。神農用開水煮茶,影響了后世很長一段時間的飲茶觀,茶長期以來都是用來煮著喝的,直至明清時期,泡茶才得以流行起來,但至今仍有一些民族把煮茶的風俗延續(xù)下來。茶葉的功效
1、抗輻射。
綠茶類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抵抗電腦及手機等電子產品對人體所發(fā)出的輻射傷害。這是由于毛尖茶中含有的茶多酚及氧化物能夠吸收放射性物質的能力。飲茶減少了血多因輻射而引發(fā)的一些病癥。
2、美白肌膚。
喝茶能減少體內的黑色素,使人們的肌膚光鮮亮麗。毛尖茶本身就含有對美白有好處的維生素C。其還含有的類黃酮能夠增強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
3、清煙。
癮君子們的煙癮都是很大的,煙多了存在體內的尼古丁就會越來越多,對人體造成傷害。多喝毛尖茶能夠減少并排除體內的尼古丁。
4、消暑解渴清熱。
夏天飲毛尖茶是最好的時刻。其茶水中含有的糖類及氨基酸物質能夠對口腔中的唾液起到化學反應。咖啡因能夠促使毛孔張開散出熱能量。
3. 中國最早的茶產地
中國是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qū)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發(fā)現(xiàn),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后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發(fā)現(xiàn)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fā)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jù),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xiàn)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qū)198處發(fā)現(xiàn)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qū),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shù)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fā)現(xiàn)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fā),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jù),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fā)現(xiàn)的山茶屬有100多種, 云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qū)集中,即表明該地區(qū)是這一植物區(qū)系的發(fā)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qū)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fā)源中心,當屬茶的發(fā)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qū)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qū)和小氣候區(qū),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fā)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tǒng)發(fā)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于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qū),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qū)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yè)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fā)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yè),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yè),最初孕育、發(fā)生和發(fā)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yè)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fā)展為業(yè)的。這一說法,已為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jù)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茶區(qū),并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于巴蜀茶業(yè)在我國早期茶業(yè)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xiàn)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xiàn)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成為茶業(yè)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tǒng)一中國后,茶業(yè)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qū)。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yè)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fā)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jù)有現(xiàn)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qū),也是這時我國茶業(yè)傳播和發(fā)展的主要區(qū)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guī)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fā)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yè)的發(fā)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qū)茶業(yè)的明顯發(fā)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yōu)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yè)的發(fā)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yè)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xiàn)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yè),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后,茶業(yè)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fā)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fā)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qū),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fā)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qū),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yè)于茶者七八?,F(xiàn)在贛東北、浙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yè)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fā)展。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qū)的生產和發(fā)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qū)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qū),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qū)約略相當?shù)木置妗?/p>
(5)茶業(yè)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yè),較北部更加迅速發(fā)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qū),成為宋朝茶業(yè)的重心。主要表現(xiàn)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yè),明顯地活躍和發(fā)展起來。
宋朝茶業(yè)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fā)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qū)的崛起和發(fā)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qū),基本上已與現(xiàn)代茶區(qū)范圍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yè)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后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并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
唐代中葉,中國茶籽被帶到日本種植,茶樹開始向世界傳播。據(jù)文獻記載,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從天臺山國清寺師滿回國時,帶去茶種,種植于日本近江。這是中國茶種向外傳播的最早記載。后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在徑山寺學得徑山茶宴、斗茶等飲茶習俗,并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xiàn)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后發(fā)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xiàn),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梢哉f,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4. 我國最早發(fā)明的是什么茶
茶是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渡褶r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 中國最早的茶葉出現(xiàn)在哪個朝代
中國十大名茶有:
碧螺春
碧螺春是一種馳名中外的綠茶,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是茶中珍品。傳說在清康熙皇帝南巡蘇州時賜名為“碧螺春”,因產于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區(qū),故又稱“洞庭碧螺春”。精品碧螺春的外形具有茸毛多、絲條緊實、形態(tài)像蜜蜂腿,茶味清香、口感醇厚,品質清新自然,滋味鮮爽宜人,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產于河南信陽大別山。以原料細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長而聞名。外姓細直圓光而多毫;內質香氣清高,湯色明凈,滋味醇厚,葉底嫩綠;飲后回甘生津沖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長久的熟栗子香。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國唐代,屬綠茶,因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而得名,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西湖龍井茶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香味清新,味道鮮爽甘醇。
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始于唐代,歷史悠久,產于湖南岳陽洞庭湖中的君山,清朝時被列為“貢茶”。屬綠茶,全由芽頭制成,茶身滿布淡黃色毫毛,色澤鮮亮嫩綠,形細如針,且長短大小均勻。沖泡時最好用山泉水,方顯滋味。
黃山毛峰
屬綠茶,產于安徽省黃山(徽州)一帶,所以又稱徽茶,好的毛峰顏色接近于嫩黃綠色,有人也形容象牙色。一芽一葉初展的毛峰口感最佳,同時湯色清黃,入口有著明顯的清香冷韻,蘭花香毋庸置疑是毛峰最大的特點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產于福建閩北有“秀甲東南”之稱的武夷山一帶,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屬烏龍茶,武夷巖茶兼具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烏龍茶中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fā)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
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產于安徽省祁門縣,自然地理條件優(yōu)越,山地林木較多,氣候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多霧,很適宜于茶樹生長。祁門紅茶色澤烏潤,富有光澤,湯色紅艷,滋味醇厚,香氣馥郁。屬茶中精品。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產于貴州省都勻市,是1956年,由毛澤東親筆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茶外形卷曲似螺形,白毫特多,色澤綠潤,湯色綠中透黃,香氣清鮮,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鐵觀音
屬于青茶類,原產于福建泉州市安溪縣西坪鎮(zhèn),鐵觀音茶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屬于半發(fā)酵茶類,鐵觀音外形肥碩、重實、色澤清綠,干茶(茶米)香氣清純的,香氣清高,馥郁悠長,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醇而帶爽,厚而不澀。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屬綠茶,清為朝廷貢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主產地是金寨縣,茶葉外形平展,茶芽肥壯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滋味鮮醇,回味甘美,湯色清澈晶亮,葉底嫩綠。
6. 我國是最早什么茶葉的國家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發(fā)源地,最早人工種茶 地。蒙頂山茶(榮獲中國最具資源力品牌茶,蒙頂山茶榮獲中國十大茶葉品牌殊榮,也是曾經 的 五朝貢茶),雅安也是中國藏茶唯一研產基地;雅安被中國茶葉協(xié)會評為世界最美茶鄉(xiāng)-中國茶 都( 超100萬畝的種植茶園),擁有全國唯一的茶葉類大宗商品交易所、唯一國家茶葉公園、 唯一國 家級茶樹繁育場、全國最大的無性系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同時擁有全省唯一的黑茶類國 家級非物 質文化遺產及其生產性保護基地——南路邊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及其生產性保護基地
7. 中國最早的茶葉是什么茶葉
中國茶葉的歷史十分悠久,從神農時代至今有5000余年。如今我們能品飲到的各大茶類各式茶品,從唐朝開始形成,在清朝時已基本全部出現(xiàn)。漫長的歷史中,名茶輩出,同時也斗茶成風,從茶圣陸羽開始,已經將不同產區(qū)的茶品區(qū)分“上、次、下、又下”等級別了,因此,將各大名茶排個座次,便順理成章。
“中國十大名茶”之說,最早見于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百年以來,有許多個版本,較為著名的有以下五種:
對比來看,各個版本均能入選的有:碧螺春、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和安溪鐵觀音。這五款也是如今飲茶之人耳熟能詳?shù)牟杵?,可以說無可爭議。
剩余五款則時有變化。入選次數(shù)過半的有信陽毛尖(4次),武夷巖茶(3次),祁門紅茶(3次),廬山云霧茶(3次)。祁門紅茶是唯一入選的紅茶類。黃茶有君山銀針入選過2次,福建銀針代表白茶入選了2次,黑茶僅有云南普洱茶入選過1次。
由于我國茶葉發(fā)展進程中綠茶的歷史最長,范圍最廣,各茶區(qū)基本都有生產,綠茶類的歷史名茶數(shù)量和知名度占很大優(yōu)勢,上述的五個版本十大名茶中,綠茶均超過半數(shù)。
近年來,國內茶葉市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云南普洱茶、福鼎白茶、金駿眉、滇紅茶、凍頂烏龍等茶的知名度大漲,漸呈后來居上之勢,如果現(xiàn)在要選“中國十大名茶”,結果會如何,實在無法預計?
因此筆者認為,“俱往矣,數(shù)十大名茶,還看今朝”。今天的評選,才能代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