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時期茶葉的用法是什么
沒有,所謂的投茶方式好壞。只有個人講究與否。
講究點兒的人,如果是做茶葉生意的人,在茶樓里面的茶藝師,他們的投茶方法一般都是把茶葉先取出來放在茶承上面,然后再用茶承倒到壺里面或者是蓋碗當中。
自己在家里面也可以講究,不講究的人就是直接抓一把,注意投茶量就完事了。
2. 春秋時期茶是作為_____出現(xiàn)的?
中國是茶葉的最早發(fā)源地,有著近四千年的茶歷史,其產(chǎn)茶范圍廣泛、飲茶歷史悠久、茶藝精湛。
關于茶葉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神農(nóng)本草》一書中,書中講到神農(nóng)為了找到對人類有益的植物,嘗遍百草,中了很多種毒,最后找到茶葉解了毒,這里茶葉最開始是被當做解百毒的藥材。后來在生產(chǎn)力落后的時代,茶葉還被當做人們?nèi)粘I畹氖澄?。直到春秋?zhàn)國時期,人們才品嘗到茶葉醇厚的滋味,并體會到了茶葉帶給人的精神的愉悅,茶葉才作為一種飲品被廣泛流傳下來。同期孔孟儒學所提倡的“仁政”等思想深刻影響著茶文化~
3. 春秋時期茶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茶本是一味中藥,就其藥性而言,微苦、微寒、微甘,入心、脾、胃、膀胱經(jīng),具醒腦提神,清火解毒,消食美容之功。在我國,茶的歷史非常悠久,茶圣陸羽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
有關茶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旦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p>
文中的“荼”是當時人們對茶的稱呼。
4. 茶葉一般用于
茶撥又稱茶則,是一塊長長的圓弧狀物體,一般用來盛放茶葉。把干茶從茶則里往壺里撥或泡完茶從壺里往外掏出茶渣。茶撥為茶道配件之一,茶器具就被文人墨客賦予了許多雅稱。茶道六君子,又稱茶道組,雖是茶桌上的配角,茶匙(又稱茶撥),茶漏,茶則(又稱茶勺),茶夾(又稱茶筷),茶針(又稱茶通),茶筒,用于盛放其他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5. 春秋時期有茶葉嗎
茶起始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現(xiàn)是在西漢的《僮約》一書,在唐代則由陸羽編著《茶經(jīng)》,從而系統(tǒng)闡述茶葉飲法,從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jīng)_泡飲用,經(jīng)過不斷的發(fā)展與繼承,而茶文化活動,也涵蓋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譜、茶藝等。
中國是茶的發(fā)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和食用茶的國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開始有人工培育茶園的出現(xiàn)。根據(jù)現(xiàn)存相關史料記載,中國飲茶在西漢已有,魏晉時成為宮廷高級飲品,唐代,在統(tǒng)治者及知識分子范圍內(nèi)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開始飲茶。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并出現(xiàn)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梢?,茶葉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漢,因為茶葉栽培利用的發(fā)展和傳播在早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時消費也往往能促進生產(chǎn)。隨著茶葉消耗量的增大,茶葉的生產(chǎn)和貿(mào)易也發(fā)達起來。
唐朝時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貴州等省的廣大地區(qū)都是產(chǎn)茶區(qū)。唐朝煮茶、煎茶盛行。到唐朝,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標志著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為一種家常飲品。唐朝人發(fā)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凈、蒸后制成茶餅烘干,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茶風盛行,茶葉生產(chǎn)持續(xù)擴大,唐代出現(xiàn)了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恫杞?jīng)》作者陸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競陵(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蒞翁,又號東閔子。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節(jié),闡述有關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種與制法、烹飲茶具、煮茶方法、飲茶風俗、茶的產(chǎn)地及等級、茶的典故、傳說和藥方等。可以說是一本關于茶葉的大百科全書,對茶葉知識的傳播和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資料。如他在《茶經(jīng)·七之事》中記載當時幾乎所有可以搜羅到的有關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農(nóng)氏,下至本朝人物,極為詳備,為我國茶業(yè)歷史資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至宋代,茶已成為主要經(jīng)濟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嶺以南各地區(qū)都在種植。盡管很多農(nóng)民只是將它看做一項副業(yè),但實際上一些茶農(nóng)就是以種茶為生。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并將其發(fā)展到新的高度,專業(yè)的茶師、茶學評論、文學藝術作品紛紛涌現(xiàn)。宋朝人的飲茶方式稱為點茶和斗茶。點茶即將研細后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沖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diào)勻,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種調(diào)茶工具)去拂,調(diào)勻后即可飲用原汁原味的茶水;斗茶則是為了評比茶的品質(zhì),當時在閩北最盛行,詩人范仲淹將其生動地描寫為“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在當時,茶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種目繁多,如吳興的紫筍、常州的陽羨、紹興的日注、隆興的黃龍等,都被譽為“絕品”;還有龍、鳳、勝雪、密云龍、王液長春、萬春銀葉等數(shù)十種名茶。唐宋以后,飲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元代武漢臣《李素芝風月玉壺春雜劇》中云:“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將茶與柴米油鹽醬醋并列在一起,成為人們生活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可見茶在當時人們生活中已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清兩代,名茶種類已達四五十種,已分綠茶、紅茶、花茶了。
如今,茶葉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許多國家紛紛從我國引進茶樹、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而我國的茶葉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6. 茶語春秋期末考試答案
1、飲茶勝飲酒,聊以送將歸。
2、茶餅嚼時香透齒,水沈燒處碧凝煙。
3、從來佳茗似佳人。
4、一壺好茶,是每一片茶葉共同創(chuàng)造的凈土。說珍惜世界,先學習在社會這壺茶里,做一片茶葉!當我們這樣想時,喝茶的時候就特別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5、浮生不在,茶語清香,注一灣水,取一瓢茶,入壺出湯濃稠甜蜜。觀而賞其妙,聞而悅其香。
6、佛能洗心,茶能滌性??嘀杏刑穑鹬惺强?,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飲黑茶。生活禪,幸福茶,禪洱茯茶,一生幸福。
7、茶是草,客是寶,得罪茶商不得了。
8、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zhì)和哲理。
9、此地千古茶國,滿城都是君子。尋味君子知味來,伴香雅士攜香去。
10、吾年向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11、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12、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13、中國人有一個說法:茶如隱逸,酒如豪士;酒以結友,茶當靜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喚友,而喝茶還真是一件清靜的事。
14、年有四季,天有四時,喝茶有益,喝茶有異。一年春喝綠茶,夏飲紅茶,秋冬黑茶;一天當中上午綠茶,下午紅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隨。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15、濃茶解烈酒,淡茶養(yǎng)精神,花茶和腸胃,清茶濾心塵,茶之德也;烏龍大紅袍,黃山素毛峰,南生鐵觀音,北長齊山云,東有龍井綠,西多黃鑲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評,牛飲可解燥,慢品能娛情,茶之趣也。
16、白衣不至酒難賒,兀坐晴窗獨飲茶。
17、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坐。
18、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年世界。
19、茶為萬病之藥。
20、在千千萬萬的人當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禪者和茶者。在千千萬萬年當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好趕上了,那也沒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吃茶了嗎?
21、茶爽添詩句,天清瑩道心。
22、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23、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24、一片茶葉丟到壺里就被遺忘了,喝的人在喜歡一壺茶的時候并不會去單獨贊嘆一片茶葉。一片茶葉是不求世間名譽的,這就是以清凈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報,只是盡心盡意地奉獻自己的芳香。
25、薄酒終勝飲茶,丑婦不是無家。
26、冰冷酒,一點水,兩點水,三點水,丁香茶,百人頭,千人頭,萬人頭。
27、飲茶作別出蘿門,相送猶懷握手溫。
28、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云。
29、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藏蒙族喜報捷音一壺春暖,暢談國事兩腋生風。
30、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31、身健卻緣餐飯少,詩清都為飲茶多。
32、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33、如今堂上時相見,分付飲茶談笑中。
34、鳥幽聲忽斷,茶好味重回。
35、喝茶:當飲料解渴,生理需求。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形,講究水質(zhì)茶具茶境,喝時能細細品味,精神需求。茶藝:講究環(huán)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社交需求。茶道: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以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尊重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
36、閑非閑是都休管,渴飲清泉困飲茶。
37、飲茶未勝薄酒傾,若人所辱伊人榮。
38、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
39、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40、大抵,茶的妙處,抑或可以從中品出一種人生的滋味!
41、煙酒是親家,煙茶是冤家。
42、從禪茶一味角度而言,結緣者結四緣:結人緣,結善緣,結茶緣,結佛緣。以此心此緣創(chuàng)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從茶人角度而言,緣分本就是一杯茶,生命伊始,茶在土壤里生根發(fā)芽開花。
43、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
44、日出日落,春種秋收,該來則來,該去則取,生活其實很簡單。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如飲禪洱,隨心,隨性,平淡而醇厚,簡單而真實。丑別寅來,虎年運。
45、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46、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
47、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
48、只好巖花苔石上,煮茶供給趙州禪。
49、丑妻終勝長為客,薄酒能無更飲茶。
50、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51、茶道講究五境之美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
52、不應辜負花枝去,且嗅清香倍飲茶。
53、恰似飲茶甘苦雜,不如食蜜中邊甜。
54、日長知道游車倦,自汲新泉喚飲茶。
55、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56、二兩茶葉一斤鹽,斤半茶葉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葉十斤鋼,四斤茶葉百斤糧,建設祖國富雙強。
57、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澀,第三口甜?;匚兑幌拢侍鹎逑?。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甜是它的饋贈。
58、升堂飲茶禮未畢,索紙為畫云山圖。
59、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濃或淡色味交織之中,品出一種淡定的人生,一種不可釋懷的人生,一種笑看風輕云淡的人生。
60、茶事,人生事。
61、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62、茶好客自來。
63、分將默坐更搜句,肯以銜杯當飲茶。
64、飲茶除假寐,聞磬釋塵蒙。
65、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66、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67、草堂荒產(chǎn)蛤,茶井冷生魚。
68、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69、石鼎火紅詩詠后,竹爐湯沸客來時。
70、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71、吃茶吃味道,看戲看成套。
72、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
73、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輩子,但要苦一陣子。
74、開始入門,覺得喝茶舒服有品味愛屋及烏喜歡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韻滑等等,看出品種產(chǎn)地制程等;后來,從茶湯看見春天看見人生,進而看見宇宙甚至無極;最終,茶湯,還是茶湯,是真水無香,是無味之味。
75、借得梅上雪,煎茶別有香。
76、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華。
77、本為飲茶妨睡早,強尋詩句擬寒山。
78、燙茶傷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飯后茶消食,空腹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傷脾,過量茶消瘦;淡茶溫飲,清香養(yǎng)人。
79、高山茶葉,低山茶子。
80、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長。
81、喝一杯茶是一種茶緣,在不同的地點品飲守候著不同的緣分。結緣,無論是結人緣,結茶緣,還是結佛緣,結法緣,都體現(xiàn)在一個善字上。
82、客行有債頻沽酒,老怕無眠戒飲茶。
83、雅倩樊蠻誦長恨,飲茶亦可擬芳斟。
84、布施,猶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壺茶里,少了我這一片,看似不影響茶的味道;其實不然,丟進我這一片,整壺茶就有了我的芳香。雖然我施的很小,也會充滿每一滴水。
85、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靜心,過得從容。奮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贏得坦蕩。愛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凈心,愛得真潔。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盡心,活得純粹。
86、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
87、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88、壯志鎖磨都已盡,看花翻作飲茶人。
89、一杯茶在手,人緣茶緣善緣法緣佛緣盡在其中。在一壺茶里,每一片茶葉都不重要,因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壺茶。但是,每一片茶葉也都非常的重要,因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葉的本質(zhì)。
90、欲訪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華香。
7. 茶葉分春茶和秋茶
1、季節(jié)不同。春茶是春季上市的茶,而秋茶是在秋季上市的茶。
2、口感不同。春茶的茶湯帶有一絲苦味,但更加耐泡,回味久;秋茶具有茶湯醇厚,香氣持久的特點,是三季茶,春茶、夏茶、秋茶中味道最好的茶。
3、儲藏難易度不同。春茶制作好后,面對夏季高溫,容易變質(zhì);制作好的秋茶在低溫的條件下更易儲存。
8. 春秋以前,茶葉因其藥用價值
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六之飲》中寫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
可見,陸羽認為飲茶始于神農(nóng)時期。這一論斷源自《神農(nóng)食經(jīng)》中“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這段記載。清初學者顧炎武認為飲茶始于戰(zhàn)國末期。他在著作《日知錄·茶》中寫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但無直接的資料證明,因此只能被認做推測。三國時期東吳開始飲茶是有確鑿證據(jù)的:當時巴蜀產(chǎn)茶東吳所飲之茶應來自巴蜀,那么巴蜀飲茶定早于東吳。因為可推斷,我國開始飲茶的時間必早于三國時期。